百年华诞恰是风华正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品味红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寻找那一面面最鲜红的旗帜,在红色故事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打卡红色宜昌”——西陵区。这里是宜昌红色文化的发源地,星星般的火种为宜昌带来红色的希望,筑梦峡江,扬帆起航。
1927年,中共湖北区委、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为掀起鄂西地区大革命的高潮,曹壮父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鄂西巡视员的公开身份,在宜昌开展民众运动。当时,曹壮父的秘密身份是中共宜昌特别支部书记,到宜后秘密组建了宜昌城区第一个党支部。之后,红军名将段德昌、民族巾帼英雄赵一曼、湘鄂西区委书记何功伟、新中国第一任监察部部长钱瑛等一批革命志士先后在这里战斗。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
中共鄂西特别委员会
↓
温谈茶社
↓
学院街小学
↓
镇镜山
↓
宜昌革命烈士陵园
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宜昌三师),1913年在宜昌城区创立,因学风开放、校风严苛而声名远播。学生来自鄂西和鄂中地区优秀青年,思想活跃。
1925年,董必武委派共产党员祖山竹到宜昌三师任教,秘密发展党员。党的革命主张为青年学子所推崇,先后有黄大桢、慎家驺、佟文正等30余名学生入党。
宜昌三师的学生党员,毕业返乡建立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经过残酷斗争锤炼,他们大多成长为县级党组织负责人和地方革命骨干。
宜昌三师的优秀毕业生为理想信念浴血奋战,在楚水巴山间谱写了一曲曲青春壮歌,将鄂西革命推向高潮。
遗址位于今西陵区西陵一路13号联通大厦处。1913年,宜昌城东文昌宫内兴建了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三师”),三师以“勤、诚、整、洁”为校训。1927年实行综合学制时,三师与省立十二中(原夷陵中学)合并为省立第四中学(后改为省立宜昌中学,原三师属该校师范科)。三师办学14年,毕业学生九届约200人。数目虽少,但三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青年,并造就了当地第一批国民革命者。1925年秋,中共武汉地委选派共产党员祖山竹来宜,以三师为据点,以教师为掩护,边教学、一边开展党的创建活动,同时以学生为对象,陆续发展了黄大桢、刘秀松、陈树屏等30多名中共党员,遍及鄂西各县,其中绝大多数后来成为各县党组织的创始人和领导骨干。三师后被誉为“鄂西革命的摇篮”。位于南正街37号(今西陵区世纪欧洲城内)。1927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在组织秋收暴动时,将全省划为鄂西、鄂南等7个区域,各区域成立党的特别委员会(简称“特委”)。指定曹壮父负责鄂西工作,机关设宜昌城区南正街37号。同年9月改设沙市。1928年5月,在沙市的特委机关被破坏,张计储等10余人英勇牺牲。同年6月,特委机关由沙市迁往宜昌。7月上旬,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余泽鸿到宜昌(万涛同行),会同周逸群重新组建鄂西特委,起草并通过了《鄂党最近两个月工作议案》。确定周逸群为书记,万涛为副书记,曹壮父等为委员。机关仍设在宜昌城区南正街37号。隶属湖北省委,管辖24个县。由于当时鄂中、鄂中南特委解体,鄂西特委实际上还领导了原鄂中、鄂中南各县工作。今镇江阁处。近百年前,这里作为中共地下联络站时,也是一个茶社——“温谈茶社”。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白色恐怖笼罩宜昌,宜昌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基本停止。同年9月,湖北省委派戴熙康从洪湖苏区到宜昌任中共宜昌中心县委委员,戴熙康提出在宜昌建立秘密联络站的建议,得到县委一致通过。当年10月底,“温谈茶社”开张,作为中共地下联络站,同四川、重庆、武汉和洪湖等地来的同志联络。他们的联络方法也很隐秘:将密情写在吸烟火纸上,把火纸卷成筒子传递,接头时只说暗语,不说其他。戴熙康牺牲后,镇江阁“温谈茶社”奉命歇业。一段时间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又在江边大南门处,开了一家茶社作为秘密联络站,内部人士将茶社名字也叫“温谈茶社”。学院街是一块革命热土,不管是哪个时期,这里都有坚定的共产党人坚持革命活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宜昌特支、鄂西特委、湘鄂西区党委、中共六县据点等中共地方组织均设于此。学院街小学原名县立第二小学,为鄂西特委秘密联络站。1927年后校长郭新柔在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1月,召开鄂西地区党团员积极分子会议。
△原宜昌市学院街小学内西侧房屋
(中共鄂西特委秘密联络站)
抗战初期,学院街小学已建有中共党组织,党员有校长张一之、中共抗战剧团党支部书记简化生(时任美术老师)、知名音乐教师瞿世雄、教导主任王素等十余人。党的外围组织“青年救国团宜昌区团部”也设在那里,上级领导和其他进步人士很多。校长张一之以教师的公开身份从事教育工作,并推行抗战教育;同时作为中共地下党员从事革命,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积极发展党员,不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
△时任宜昌县立学院街小学校长张一之在书写抗战标语
△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庆祝会在学院街小学举行
1938年10月23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人在学院街小学校内的操场上发表演讲,“春字拆开是‘三’、‘人’、‘日’,三人凑合是个‘众’,我们要以大众的力量把‘日’本帝国主义压下去!”镇镜山因“镇一方之境”而得名,是宜昌城东北屏障,山势易守难攻,山体防御工事坚固。1949年7月9日,为摧毁国民党军长江中游防线,打通大西南通道,司令员程子华率领的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等部队,发起了宜(昌)沙(市)战役。解放军克服酷暑暴雨恶劣天气,迅速向宜昌城挺进,宜昌群众踊跃为人民子弟兵运送补给。7月14日,解放军向镇镜山发起进攻。敌阵地防御炮火密集,解放军进攻受阻。解放军团参谋长路冠英、副营长魏国卿在冲锋中壮烈牺牲,133名解放军战士光荣献身。解放军及时调整部署,改变战术,重创守敌,攻克镇镜山顽垒。7月16日,宜昌城解放。镇镜山后被称为“英雄山”。宜昌革命烈士陵园是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位于宜昌市城区东山之巅,海拔127.8米,占地305亩,始建于1966年。陵园公墓内陈放着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宜昌牺牲的204名烈士的遗骨。宜昌革命烈士纪念馆现珍藏有各县市140名著名烈士的事迹资料,187件珍贵革命文物和280多张各类图片、照片,成为宜昌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尤其是馆内第三层专门设计为国防教育馆,展示了宜昌党、政、军民在国防建设工作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图片近百张,文字资料近10万字。为了适应全市国防教育工作的需要,开辟了一处占地10余亩的军事训练场,演练场中修筑有地堡战壕,可供青少年进行模拟作战。维修后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烈士广场,是广大群众举行悼念仪式,开展各种瞻仰活动的重要场所,高峰期可容纳各界瞻仰者万余人。
来源:爱上宜昌、宜昌西陵发布、宜档印记、三峡日报、宜昌重庆商会、湖北退役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