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红色宜昌」⑨:魅力伍家,红色印记! 关键字:红色宜昌
2021年8月10日 17:47:00 A+ A- 阅读:702
图片


百年华诞恰是风华正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品味红色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寻找那一面面最鲜红的旗帜,在红色故事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打卡红色宜昌”——伍家岗区,走进位于长江边上的宜昌大撤退纪念园,重温发生在宜昌的这一历史发展史;前往宜昌市博物馆党史馆参观学习,回顾党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在党史馆近距离地体验党、认识党、感悟党,以史为鉴、以史明智。


打卡红色宜昌
伍家岗区
循红色印记 致百年芳华之


伍家岗早在明朝就是水陆交通重地,是通往京城或四川的京畿要道;民国时期有当时先进的美孚油栈水上机场,有与上海外滩媲美的宜昌洋场;最值得骄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历时40天,宜昌人民凭着满腔爱国热情,勇敢、机智地把全国大量重工业机械设施、兵工设备、国家各界优秀人才通过宜昌码头转运到相对安全的重庆、云南。这场头顶日军飞机轰炸,以勇气和效率与日军赛跑的宜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版的敦刻而克大撤退,它保存了大半个中国的重工业设备,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星火燎原,生生不息。如今,位于宜昌市博物馆四楼的宜昌党史馆已打造成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场所、广大群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


《峥嵘岁月》:解放宜昌



图片

1949年7月16日凌晨,解放军击溃国民党军,分别从北门、东门、铁路坝、杨岔路悄然进入宜昌城。清晨,群众打开家门惊奇发现:街头巷尾屋檐下,躺满激战后熟睡的战士。见惯了各色军队进城的宜昌市民,对解放军赞叹不已。




因洪水冲断交通补给线,刚进城的解放军粮食供应紧张,有的连队不得不向群众借粮周转。补给线恢复后,解放军立即还粮给群众。




7月19日,宜昌市党政军机关迁入宜昌城,成立宜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警备司令部、接管委员会,对城市实行全面接管,维护社会秩序。



图片


图片

古老的宜昌城,终于回到人民手中。饱受苦难的宜昌人民,终于迎来了解放。人们奔走相告,载歌载舞,欢庆解放。




宜昌城解放后,解放军继续追击国民党军残部。11月15日,解放宜昌全境,进而拉开解放大西南序幕。


江晓鄂 丨连环画



来到魅力新城--伍家岗,重温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的民族大义;徜徉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切身感受宜昌人民艰苦卓绝的光辉奋斗历程。


宜昌

打卡红色宜昌--伍家岗路线



宜昌大撤退纪念园

宜昌党史馆


宜昌大撤退纪念园



宜昌江边的“宜昌大撤退”纪念雕塑。记者完颜文豪 摄


发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宜昌大撤退,是一部民族救亡的悲壮史诗和英雄乐章。浩然正气,低徊大江流日夜,高悬星汉壮春秋。

在这场撤退中,人员全部运出,物资抢运出三分之二。直到1940年宜昌沦陷,共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为长江上游大后方的建立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被誉为中国抗战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无名小城成为民族命运的“咽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陷落、淞沪败退,首都南京惨遭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自晚清以来,中国工业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到1937年6月,全国(东北除外)70%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都集中在上海、武汉、无锡、广州、天津五大城市,其中仅上海就有1235家,占总数的31%。战争爆发,上述地区先后沦陷,于是,抓紧西迁,关乎国家命运。

  1938年6月,日军调集30万军力攻击中部重镇武汉,中国军队组织100万人进行抵抗,这场“武汉大会战”也成为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然而,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武汉战事吃紧。所有撤出的人员和物资,都只能就近集中在武汉、重庆两大重镇之间的宜昌。

  其实,直到抗战前,宜昌都一直是一个乏人关注的鄂西小城。其东部地势平坦,西部地势陡峭,跨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正因为此,从宜昌入巴蜀之路从来都不好走。但是,大宗人员和物资入川,这里又是必经之道。宜昌,成为了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咽喉”,而浩浩荡荡的人流和物资正不断涌入这个长江上、中游的转运枢纽。

  当时,只有10万余人的宜昌城一下子被挤爆了,数公里区域内,各种大宗物资堆积成山,全是当时中国航空、军工、轻重工业的精华。

除了入川的,还有需要出川的几十万增援的川军军队和装备,亟待通过长江水道转运到抗日前线。更让人心急火燎的是:再过40天左右,峡江航道就要迎来漫长的枯水期,届时装载大型设备的轮船根本无法行驶。这就意味着,所有滞留宜昌的人员、物资须在40天内运完,而按照当时中国船舶的运力,这些物资转运入川至少需要一年!而敌人正在步步紧逼,眼看着就要打过来。



 

三段运输法”将运力最大发挥

比灾难本身更可怕的,是笼罩在宜昌上空的恐慌气氛。

  有幸挤上船的作家老舍如此形容:“好像整个宜昌的人都上了船,连船头烟囱上面还有几十个难童呢。”另一作家叶圣陶也在人群中,他回忆说:“到处都是人,大街小巷都是难民和难童的影子,城乡的旅店、茶楼、学校、寺庙、医院等,凡是能住人的地方,都挤满了。”他还以诗抒怀道:“种种方音如鼎沸,俱言上水苦无船。”

  当时,能够在川江行驶的船只有24艘,其中22艘属于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在这情况危急的时刻,西运的重担猛地压到了长江中上游最重要的航运企业——民生公司的肩上。身形瘦弱的四川实业家卢作孚也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光荣的时刻。

  卢作孚召集人员通宵开会,他们参考以往枯水期分段航行的经验,决定采取分三段运输的办法,按照40天时间,设计出了一个严密的运输计划:宜昌到三斗坪为第一段,三斗坪到万县为第二段,万县到重庆为第三段。将大吨位的船投放到最下游的第一段(宜昌到三斗坪),中吨位船队投放到中游第二段(三斗坪到万县),小吨位船队投放到上游第三段(万县到重庆)。大部分船只将货物运至三斗坪,当即返回宜昌,由三斗坪船只转运至万县或直通重庆;只有十分重要而不易装卸的笨重设备才直接运往重庆;回程船只运输出川士兵,顺江而下,奔赴前线作战。这样,往返宜昌和重庆所需的6天就缩短为了2天。

  同时,他们也对船只航行时间、物资装卸做出最合理、最紧凑的安排——白天航行,夜间装卸,将运输能力发挥到极限。各单位则根据他们起草的《非常时期客运救济办法》,清理自己的设备、器材,配套装箱,按轻重缓急,依次分配吨位。为躲避敌机轰炸,卢作孚又在中途设多个转运站,甚至临时增加了许多新码头。为了分担运输物资,民生公司又从民间临时征用了近千艘木船。

这样一来,川江中水位的时间就被充分地利用了,仅有的运力被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出来。



 

一艘艘承载希望的“诺亚方舟”

危亡时刻,这些船只成了一艘艘承载希望的“诺亚方舟”。

1938年10月24日,装满人员和物资的“民权”号轮船从宜昌起航了。这是抢运计划实施后,民生公司开出的第一艘船。登上“诺亚方舟”的第一批乘客是“保卫中国同盟”收留的数百名孤儿。经历现场的乘客记述说:“汽笛声中,这些孩子趴在栏杆上放声高歌,摇着小手向卢作孚告别的情景,令岸边观者无不动容。”从这天开始,民生公司的22艘轮船和近千只木船,日夜不停地在川江来回穿梭,“宜昌大撤退”就此拉开序幕。

长江三峡,急流险滩,只能白天航行,夜间装卸可以充分争取时间,航运人员尽量不空耗一天、一刻钟,甚至一分钟,搬运装卸工最多时有2000多人。

 从宜昌溯江而上,第一险要处是三峡东口的南津关,此地雄峰突现、江面突然由宽变窄、河床急剧转折。县志描述,“船行江中、横来复去,乘风奋楫,舟莫能进”。再往上是灯影峡,20公里长的狭窄水面,江中的泡漩特别大。包括灯影峡在内的整个西陵峡,通航条件在三峡中最为复杂,整个峡区,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

宜昌至重庆的航程中,光是险滩暗流就有数百处之多。除了暗流险滩,空中轰炸是另一个威胁。抢运开始后,民生公司船队每天都有船只被炸毁的消息传来,每天都有民生公司职员、码头工人、航道上的纤夫在日机轰炸中牺牲或受重伤致残。


 

日寇进入时,这里已是空城

那些日子里,指挥中心的收发报机24小时不停地响着,上游各港口、各轮船发来的电讯日夜不断,工作人员日夜坚守岗位,处理各种电文。

40天过去了,拥塞在宜昌的待运人员已运完,器材运走了三分之二。又过了20天,江水低落到不能大规模运输,宜昌南北岸各码头的器材都看不见了。1940年,宜昌沦陷。当日寇进入宜昌这座鄂西重镇的时候,这里已是一座空城。至此,加上来回运输的军队、伤兵等,民生公司船队前前后后一共运送了150多万人。

兵器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设备、器材和人员撤退到大后方,随即在西南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区,尤为重要的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正是这些撤退运输到大后方的工矿企业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生产了大批枪炮,为前线的将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这场艰苦的大撤退中,数万宜昌民众和民生实业公司组织24艘轮船、征用850余只柏木船,雇用3000余名工人,仅用40天时间,将3万多人和10万吨重要军工物资从宜昌抢运入川。与敦刻尔克大撤退相比,宜昌大撤退的持续时间更长,运输长度和难度更大。


 

后世纪念

图片


2008年10月22日,宜昌大撤退纪念园举行开园仪式。

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占地5000余平米,主体雕塑长15米、高9米、厚3米,由巨大的数字和铁锚组成,外形取船和长城之形。红色花岗岩浅浮雕再现当时装卸工日夜搬运上船,纤夫拉船抢过险滩等恢宏的历史场面,主题雕塑以一组特殊数字"1938.10.11"突出了"宜昌大撤退"的时间内涵。



宜昌江边“宜昌大撤退”纪念雕塑上的大撤退铭文。记者完颜文豪 摄


修建宜昌大撤退纪念园,目的就是要缅怀那些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先烈和在宜昌大撤退死难的同胞们,牢记历史。宜昌大撤退纪念园的修建,既是对先辈英灵的告慰,也是留给后人的永恒纪念。


宜昌史志馆


让历史“活起来”,让文化更有温度,让参观者“一小时了解宜昌、一生钟情宜昌、一辈子跟党走”。

宜昌史志馆是全省第一家党史方志馆,开馆至今,这里已成为市民的热门“打卡地”,文化新地标。

展厅内设有巨型浮雕、时空隧道、巨幕投影、VR情景再现、百年峡江帆船、3D沉浸式动画、自动弹奏钢琴、幻影成像等互动装置。

点开下方视频,即可云逛馆!


宜昌史志馆是市委、市政府兴建的重大公益性项目,实体馆、数字史志馆、影像史志馆“三馆合一”,是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志愿服务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史志文献收藏整理和史志专业研究交流平台。




馆内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分为方志馆、党史馆、史志阅览室和专业功能区四个部分,集社会教育、史料文献收藏及开发利用、学术研究交流四大功能于一体。


图片图片



宜昌史志馆以“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凝聚前进力量”为宗旨,开发利用宜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通过“电光声”的媒介让历史“活起来”。突出党史和地方志的专业特色,强化艺术张力,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融合,专业性与普及性相统一,时效性和长效性相协调。


图片


党史馆展区以“筑梦宜昌”为主题,全面展示了宜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由峥嵘岁月、探索奋进、改革开放、谱写新篇四个部分组成。


序厅大型人物群雕《继往开来》首先映入眼帘,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图片图片图片


新时代有着新的召唤,“谱写新篇”部分,展现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奋力谱写宜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宜昌实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在市史志馆党史馆展厅里,有一个特别的区域,它面积不大却意义重大,每个来到这里的人,特别是党员,都会在此经历一次印象深刻的党性教育洗礼。




整个史志馆坚持思想引领、高点站位,以内容为王,注重艺术表现,强调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本着群众至上原则,不断优化服务。对外来游客力争“一小时了解宜昌,一辈子记得宜昌”;对本地参观者,力争“有兴趣看,能看得懂”。




为迎接史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做好充足准备,在做好实体史志馆的同时,宜昌史志馆将同步建设数字史志馆和影像史志馆,力争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史志馆,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图片


一座城,一个民族的新生

一座城,一个时代的记忆


循红色印记之旅

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家国情怀

凝聚前进力量

图片


内容来源:爱上宜昌、党史宜昌、三峡广电及网络


文化和旅游部 导游之家 旅游监管服务平台 全国旅行社管理系统 湖北旅游委 宜昌市旅游委 宜昌市政府 
关于我们
宜昌市导游协会成立于2016年4月,是经宜昌市民政局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批准。宜昌市内从事导游行业的导游员自愿组成的全市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了解详情 >>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一路19号亚洲广场A座2604室
电话:0717-6852870
Email:service@yctga.org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