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二字,最早就是来自芸香草这种植物。因其散发出的香味能杀死书蛀虫,爱书如命的读书人就把它夹在书中。芸香草有一股清香之气,打开夹有芸香草的书籍时往往清香袭人。有趣的是,芸香草作为一种植物没有丝毫香气,一经干燥后就会越来越香,能够保持二十年之久。
芸香草,学名灵香草,又别名零陵香、燕草,为报春花科植物,多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芸香草叶片为广卵型,干燥后有奇香,可提炼用作香料、放入衣箱驱虫或做药用。芸香草做为古人对灵香草的昵称,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流行;而在作为香料使用时,人们多称其为零陵香。不过,与另一种也叫“芸香草”的禾本科香茅属植物不同,身怀异香的芸香草常常被用作书签、避免虫蛀。
芸香辟蠹,是我国古代最常用的一种书籍防虫法。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叶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间叶间微白如粉污。辟蠹殊验,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据说宁波天一阁的藏书楼之所以享有“无蛀书”的美誉,就是因为每本书内都夹有芸香草的缘故。
因芸香与书结缘,与芸草有关的其他东西,也就成了与书卷相关的称呼。古代的校书郎有个很好听的名称:“芸香吏”,大诗人白居易就曾做过这个官;书室中常备有芸草,书斋就有了“芸窗”、“芸署”、“芸省”等说法。这些词蕴含着一缕书香的气息,表达了人们书香文风、文化审美与精神高贵的尊崇。
谢堃的《春草堂集》记载了一个关于芸香草的故事:钱姑娘是宁波知府丘铁的内侄女,酷爱诗书。她听说天一阁三百年来书不生蠹全赖芸草之功,于是用丝线绣芸草数百本,“绣芸”之名由此而得。
后来知府作媒将她嫁给了天一阁范家范茂才。绣芸以为成了范家媳妇,自然就可以登阁看书看芸草了。谁知范氏家族有规矩,严禁妇女登天一阁。绣芸知道后抑郁而终,临死前哭着对茂才说:“我之所以嫁给你,就是为了芸草。见不到芸草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如果你心疼我,就把我葬在天一阁附近吧。”
范氏家族恪守规矩纵然没错,只是这钱姑娘却是枉嫁了范家。绣芸至死也没有见到天一阁上的芸香草,却希望自己能葬在天一阁的近旁。余秋雨先生曾在《风雨天一阁》里这样说过:“ 现代社会学家也许会责问钱姑娘你究竟是嫁给书还是嫁给人,但在我看来,她在婚姻很不自由的时代既不看重钱也不看重势,只想借着婚配来多看一点书,总还是非常令人感动。”
天一阁建筑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 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
防火
建藏书楼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防火问题。一次,范钦在翻阅碑帖时,看到揭傒斯书写的《龙虎山天一池记》,该帖上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句,范钦从中得到启发,决定按照源自《易经·系辞》的这句话的含义建造藏书楼,并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在《易经·系辞》中,把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为“天数”和“生数”,把“偶数”二、四、六、八、十称为“地数”和“成数”,在数字和五行的对应上,一、六属水,二、七属火,三、八属木,四、九属金,五、十属土。所以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范钦根据《易经·系辞》“天一生水”和五行生克中水克火的意思,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把藏书楼建成砖木结构六开间的二层楼房,楼下六间,楼上合而为一。下层供阅览读书和收藏石刻用,上层按经、史、子、集分类列柜藏书。藏书楼在南北两面开窗,空气对流,通风防潮,东西两山墙采用封火山墙,以免邻屋火患蔓延书阁。这种下六上一的建筑格局,正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不仅如此,其房间的高低深广,以及书橱的尺寸也都暗含“六”数。在建楼时,范钦还在楼前开凿一方水池,名为“天一池”。水池其实是消防池,环植竹木,池水经暗沟与藏书楼旁边的月湖连通,如遇意外,便能引水灭火。这样建造的藏书楼,从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都满足了防火的需要。 早期管理制度,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女性不能入阁,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获准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来源:文化和旅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