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亮剑”,精彩不容错过!协会邀您一起观看旅游行业盛赛——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总决赛 关键字:导游大赛
2019年11月19日 10:17:00 A+ A- 阅读:1010
亲爱的会员导游们:

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已于9月21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顺利结束。决赛特别节目已于11月13日(周三)晚21:30在央视财经道(CCTV-2)播出,时长90分钟。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西瓜视频等网络平台同步播出了总决赛专题纪录片(网络版)。

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是导游队伍面向社会各界的一次全面展示,是全面展现导游专业素养,传播行业正能量的重要抓手。

请大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观看,在观赛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讲好宜昌故事,做好宜昌旅游宣传的形象代言人!

附: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决赛视频和导游词


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决赛视频





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决赛导游词

张晓旭:带着信仰在工作


小时候我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一堂节目叫《正大综艺》,主持人的经典台词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那时,我的梦想就是能够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当年报高考志愿时,我郑重地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我如愿成为一名导游员,终于有机会了解那些之前只出现在地图上,但从未踏足的地方。带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我在导游岗位坚守了10年。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当我把最美的山西讲给他们听时,真的无比自豪。

10年间,我未敢懈怠过,在烈日下,我从未带过墨镜与客人讲话;在严寒中,我从未带过手套为客人指引;在旅游旺季,即便嗓子近乎沙哑,也要把该介绍的内容一点不落地讲完。因为我总觉得客人来一趟山西不容易,让她们错过了任何内容,都是我的失职。我的同事形容我是“带着信仰在工作”,我想这不仅只是我个人的信仰,更是每一位想要讲好中国故事的导游员共同的信仰。

10年,我从一个白净的小姑娘,成为今天黝黑的老导游;10年,除了休产假,我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岗位;10年,我结交了天南海北的朋友。春天我能吃到山东朋友寄来的樱桃,夏天我能尝到岭南客人送来的荔枝,秋天我能品到最地道的大闸蟹,冬天我能收到一箱箱的冬枣。

如果您想问,是什么让导游能数10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自己岗位上?我想告诉您,是我们为游客答疑解惑时,他们投来赞许的目光;是我们拿起麦克风滔滔不绝时,游客脸上洋溢的微笑;是在与大家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拥抱和感谢;更是因为我们的付出,让游客对我的家乡、对我的祖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这就是我们始终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的动力。

在旅游岗位上,我见证着祖国的发展。时代变迁给旅游行业带来了巨大变化,我们的空调旅游巴士更加舒适安全了,高铁和飞机出行更加快捷了,景区环境和设施更加完善了,社会服务意识大大提升了。旅游路线也不仅仅局限于在周边看看,逐步走向全域,走出国门了。

我的导游工作也从开始单纯的向导、讲解员,到今天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文明旅游的倡导者,绿色环保的志愿者,游客安全的守护者。而走的地方越多,我就越爱我的祖国!

今天,我站在这里心潮澎湃,作为一名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一名导游员的身份继续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5000年的故事,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自己的一分力量。请允许我以共和国女儿的名义,真诚地道出70万中国导游员的共同心声:争做时代先锋,讲好中国故事!

郭程:一位西方学者的中国情结


“武松背住包裹,提住梢棒,叉步进镇,望见二旁边道路宽阔,店面整齐,左手一家三间开簇展新的草房,草房外面竖了根簇展新的青竹竿,青竹竿上挑了面簇展新的蓝布酒旗,酒旗上贴了张簇展新的梅红纸,梅红纸上,写了簇展新的五个大字——三碗不过岗。”

刚刚大家听到的声音是一门传承了400年的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评话。40多年前就曾有人为了这个声音、为了这个声音所传递的中国文化,不远万里从丹麦赶到扬州,她就是奥斯陆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维贝克·易德波。

故事还要从20世纪60年代的巴黎开始说起。那时候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最多是中国的美食、美景而已。易德波在巴黎读大学时,有一次从路边餐馆经过,无意间听到了炒饭师傅的一句话:“带一碗沙茸茸的香肠炒饭”。他觉得特别好听,一问才知道这是“中国话”,这位厨师是扬州人,于是,她决定要去东方了解这个神奇的国度。

她真的来了,而且前后40年来了17次,从学说中国话,到学说扬州话,到接触扬州评话,到研究王少堂的王派《水浒》。40年的光阴,我们可以做很多事,而她就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传播中国文化”。她4次邀请扬州评话艺人去西方表演,拯救了400万字老艺人的传统书目,让很多外国人了解了中国。

2018年,我有幸以导游的身份与她相见。她见到我第一句就问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武松从河北柴进府中到山东景阳冈走了多长时间?”

我说原文是20余日,她笑着对我说,“昨天我从北京来江苏才5个小时,过去可没这样快。以往每次来,路上实在是痛苦的。而今年,我坐着一辆叫作‘FXxingbullettrain’、快速而美丽的列车,只4个多小时就来到了江苏。这实在是太美妙了。”

漫步在扬州古城,我问她,“你为什么要这么多次来到中国?”她告诉我:“因为故事。我是一名汉学家,我知道你们中国有很古老的故事,还有很多新发生的故事。我每次来了解到的故事都很有趣,也很美好。我想把这些带到西方。”

她说,“我知道你是一名导游,我希望你们导游能成为新的马可波罗,如同你们称我是‘女马可波罗’一样。”

我看着她点点头,“因为我们不仅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更有时代变迁、民族的梦想,而世界也需要我们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曹震:努力践行行业核心价值观


一位我非常敬佩的导游,叫种东杨,大家都叫他“虫哥”。今年,他43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当他站在2019年北京导游大赛的赛场上,我们很难相信他是位癌症晚期患者。赛后,我问他为什么会来参加比赛?面对镜头,他说:“在圆我心中的一个梦,我希望通过这个舞台,能让我的孩子们记住他们的父亲在为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努力。”这就是我们导游员的真实生活。看似平凡,实不平静,大家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认真接待好每一位游客,讲好每一个家乡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坚韧,就像宁夏沙漠上的麦草方格儿,扎根于此。我们是光荣的导游,我们热爱这份工作,迎来每一个团队,送走每一位游客,严寒酷暑,喜怒哀乐,都是一首歌。我们要走遍祖国山河,我们要游遍世界角落,把文化之光、文明之火在全世界传播。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从事导游工作已经11年。在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偶然听学长说,导游可以免费游山玩水,还能兼职赚到一些零花钱。于是,我报名考取了导游证,开始了我的导游生涯。我喜欢在车上拿着麦克风和客人交流的感觉,它圆了我儿时想做主持人的梦想。我有个习惯,会保留曾经带过的团队的照片,粗算下来,这些年我已经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还带着游客去过全世界30多个国家,离我游遍世界五大洲的梦想越来越近了。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我们这一代导游员比起前辈们来说,幸福太多了。 我喜欢那种和客人们从陌生到依依不舍的感觉;我喜欢与客人拉近距离推心置腹的感觉;我喜欢当客人回家后给我发来信息说,“你是我见过最棒的导游”时那种肯定与赞赏。在全国,还有和我一样、共计70多万导游员,我们在收获幸福的同时,也必须承受着一些艰辛的付出。在这里,我想起了2016年我主持北京导游大会时见过的两个导游家庭。一个是我的朋友门跃和他的妈妈。阿姨心疼地问:“你这么早儿出门,这么大的雾霾天,你怎么不带个口罩啊?”门跃说:“我要是带了口罩,讲解起来客人该听不清楚了……”第二个家庭,是欧洲领队杨驰的一家。那天,杨驰的妻子带着他两个5岁的孩子上了舞台,小儿子捧着一个地球仪,我问孩子:“为什么要带着地球仪?”孩子跟我说:“我在上面可以找到我的爸爸,我知道他每天都在哪儿,我很想他……”这些都是我们导游员的真实生活。我们都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践行着旅游行业的核心价值观——以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用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服务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大家还记得那个瘦小羸弱的女导游文花枝吗?她是第一个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的导游员。她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她作为一名导游员遇到危险时对游客的一种坚守,更是日后成为一名驻村干部,继续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着奉献,因此她当选了新中国“最美奋斗者”。还有我的同事韩子春,一位普通欧洲领队。他带的团队在西班牙突遭车祸,他第一时间喊出:“都别怕,有我呢。”事后,我们才知道,第一时间,我们所有在欧洲的领队都行动起来,接力协作,圆满地完成了团队境外接待工作,将每一位游客安全地带回祖国。

邹晓娜: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


下姜村,被认为是中国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包括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内的浙江省四任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这座位于淳安县枫树岭镇的小山村一直很有名,过去出名,是因为“穷”,当地流行一句话叫:“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
急于摆脱贫困的下姜人曾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把山砍秃。短短几年间,6000多亩的林子不见了,群山成了瘌痢头。空中缭绕着木炭土窑发出的呛人烟雾,地上是被雨水一冲便肆意流淌的猪粪猪尿,苍蝇满天飞,肠道传染病不断……说起来难为情,当时,下姜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迎来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他从淳安县城颠簸了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时轮渡,再绕了100多个盘山弯道才来到村里。看着被砍秃的山,他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要给青山留个帽。”从下姜村回去不久,在习近平同志的部署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浙江全省拉开序幕:花5年时间整治和改造1万个村庄、培育1000个示范村。自此,浙江开启了人居环境蝶变之路。全新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让每个人的梦都变得具体起来。姜丽娟是土生土长的下姜村人,和所有考上大学离开山里的人一样,她从未想过有一天还会回到山里。但每次回家的场景都让她记忆深刻,回家快了,道路美了,环境好了,她切切实实地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当第一时间得知村里在大力推广发展民居民宿的时候,学设计的她激动不已,脑子里蹦出了很多想法。对于这个生她养她的地方,她有太多的回忆,有太多的感情让她想回到这里。2016年,她辞去了城里的高薪工作,说服了家人,带着满腔热情回到了下姜村。历时9个月,建成了村里第一家高端民宿“栖舍”,就是栖息、回家、安定的意思。如今,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投身到乡村建设中,还引来了每年50多万人次的游客。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下姜村调研时说的一句话:“下姜村的发展,就好像一滴水,折射出全省农村发展的整体情况。”面对这滴水,我们读到了变化。从“两山理论”到“乡村振兴”,10多年来,乡村重新成为人们眷恋的地方。面对这滴水,我们也读到了不变。这是习近平同志心底始终如一的牵挂。让我们记住下姜村,这个梦开始的地方,记住这从“一处美”到“一片美”的演变,记住一个时代如何在细微处渐渐脱胎换骨。


敖燕军:解放路上的小故事

作为一名导游,每次当我带领团队走到海口解放路时,总会用一种骄傲的口吻向游客讲述中共琼崖一大的故事,因为这座院落不仅改变了琼崖革命的历史,还见证了发生在解放路上邱家三代人的故事。

我看着这座两进三间的四合院不禁好奇,这里雕梁画栋、古树繁花,放在当时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称得上是豪宅,它是如何与琼崖革命联系到一起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也为了更好地做好景区讲解和服务工作,我辗转见到了邱家老宅的历史传承人邱宏鉴,他给了我答案。

1924年,邱宏鉴的父亲邱秉衡为了支持革命事业,冒着被砍头的危险挺身而出,动员家人搬迁,将邱家老宅提供给琼崖中共党组织作为秘密联络点。邱秉衡在宅院里站岗、放哨、传递消息,亲自参与到革命活动中。

1926年6月,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邱家老宅胜利召开。琼崖曙光由此点燃,红旗不倒的传奇从这里书写……不计名利,肝胆相照,是邱秉衡坚定红色生涯的写照。

邱宏鉴告诉我,青少年时期的他对于自家宅院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和了解。参加工作后,作为一名记者,他参与了《琼崖星火》的采访拍摄工作。正是这次采访经历,让邱宏鉴了解到父辈从事的革命工作的伟大,也是在这一年,邱宏鉴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邱宏鉴说,他最怀念的是在解放路上的新华书店里读书的日子。现在他经常带着儿子来到这里。他的儿子邱元彬说,短短十几年,新华书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的简易铺面变成六层高楼,之前读书买书的地方变成读书沙龙、读者见面会的文化场所。这个被评为“最美新华书店”的地方,也在时代的发展下焕然一新。

每次,我作为导游介绍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的时候,除了介绍它的红色历史以外,还会给游客讲讲发生在解放路上邱家老宅三代人的故事。

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传奇,几代人的故事,梦开始的地方。作为一名从业11年的导游,我有责任通过自己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海南,了解景区景点背后的人文情怀。我会继续为游客服务、为旅游行业贡献热血青春。


吉林王月


如果说人生有很多种热爱,我最爱的还是这片原汁原味的黑土地,这片我生长了27年的家乡。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厚重,不同于江南水乡的秀美,吉林,就是我心目中的桃花源,我向往中的人间四月天。今天,我想邀请您到我的家乡来做客,感受吉林的神韵之美。

吉林之美,美在神秘。从汉唐古韵,到松漠雄风,从清王朝禁地,到闯关东热土,这片土地流淌着原始、深邃、神秘的血液,养育了多民族共生的文化交融。大家请看,作为大清帝国的“龙兴之地”,吉林人用“祭山”与自然沟通,形成了“木邦文化”;作为“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吉林人用“祭湖”向自然祈福,保留了“渔猎文化”;作为满族的发祥地,吉林人用“祭天”向自然膜拜,传承了“萨满文化”。三江流经之地,千里沃野之上,古代城址巍然伫立,贵族墓葬如夜空星斗。吉林,文化脉络清晰而朴实,文化底蕴清净而浓重。

吉林之美,美在神厚。林海雪原,有着吉林人艰苦卓绝的抗击侵略史;鸭绿江畔,矗立着志愿军将士的不朽丰碑。作为新中国工业文化的摇篮,吉林生产了新中国第一辆汽车,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电影,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座高山滑雪场。形简而神厚,相容而向荣,让每一个来到这儿的赤子之心都逐渐喜欢上这里,有理想,有故事,有情怀,有希望。

吉林之美,美在神圣。《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指的就是吉林的长白山。长白山是北方各族人民栖息繁衍的文化圣山和心灵圣地。一抔天池水,疑似天外来,千百年间,不增不减。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带着雪山的清冽,蜿蜒前行,铺展出各具风情的旖旎风光。人在山水间,仿若流连在隽永的丹青画卷。

吉林之美,美在神往。夏季来到吉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您可以在原始森林徒步,在中俄朝界江泛舟;也可以枕良田观星斗,伴山水入梦乡。感受22度的清爽夏天,品味吉祥如林的岁月静好。

冬季来到吉林,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您可以变身为风驰电掣的滑雪高手,或是做一个嬉雪溜冰的游戏达人,享用热气腾腾的关东大锅炖,经历一件件热乎乎、暖融融的贴心事儿,走近无数个水灵灵、火辣辣的吉林人。以文载道,以旅致远,交相辉映,心驰神往!

朋友们,这,就是我深爱的家乡;这,就是我留恋的家乡!请到我的家乡来,吉林很美,我在等你!


盛世新时代   美好新海南

敖燕军

(唱)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念)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大家好!我是海南导游敖燕军。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从阳光海南来到塞上江南,愿托美景,与您相约。

海南宝岛,地裂天成,秦皇汉武,置郡开疆。海南,因海而生,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她向海而兴,是中国首个的国际旅游岛。她更以海为媒,是中国新时代的自由贸易区港。沐浴着盛世的春风,美好新海南正阔步走来。

美丽是海南的底色。在1944公里的海岸线上,68处风光秀丽的海湾,50多个风情浓郁的海岛。潜水,冲浪,帆板,帆船,摩托艇等一系列的活动,折射出热带海岛独有的激情。乘坐豪华游轮,驰骋海洋之上,呼吸自然海风,品味海岛美食:(快板段子)海鲜之王大龙虾,还有白灼基围虾。和乐蟹,膏脂黄,鱿鱼海鱼任你尝。海胆雀贝味正香,海参生蚝强又壮。吹着风、喝着酒,人生哪的几回有。唱着歌、牵着手,来到海南您就有。

魅力是海南的内涵。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侨乡文化以及健康养生文化等,共同打造出独具文化内涵的魅力之岛。天涯遗迹、文脉相承:(快板段子)粤东正气海瑞墓,东坡书院书飘香。五公祠、苏公祠,唐宋人物已在兹。中山路、得胜沙、欣赏南洋骑楼下。古钟楼、南渡江,见证历史和沧桑。南山观音望天涯,渺渺清波映彩霞。大小洞天文笔峰,鹿城椰城美其中。万泉河水清又清,想象当年娘子军。五指山高木棉红,黎族同胞情义浓。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习俗一方情。今天只说黎族人,船型屋外三月三、穿着筒裙跳竹竿,山兰酒、竹筒饭,吃后都要把它赞,赞海南  赞宝岛,迎来了发展双自贸。

开放是海南的姿态。过去,海南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今天,它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支点。五大深水港口、联通国际贸易主航道;三大国际机场, 400多条航线通达全球;59国人员旅游入境免签,全面实施;国际帆船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世界小姐总决赛、国际冲浪节,海南岛欢乐节,一次次活力激情闪耀。博鳌亚洲论坛见证了亚洲经济的一路成长,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亚洲智慧。探秘太空,我们有文昌航天科技城;挺进深海,我们有三亚深海科技城。乡村游、婚庆游、康养旅游大放异彩。海南正以开放的姿态,引领创新、繁荣的未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海南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区港四大优势。向世界发出盛情的邀请,阳光海南,度假天堂,海南欢迎您!



山西张晓旭

“每次在旅游车上向游客介绍山西时,我都特别自豪,山西的文化旅游资源太丰富了。”快人快语的张晓旭是山西的一名地接导游,在10余年的导游生涯里,她坚持用专业的讲解介绍山西、用行动感动游客、用细致的服务带给游客最好的旅游体验。

“这次能够站在全国导游大赛的舞台上,与这么多优秀的导游员同台竞技,我学到了很多,收获很大。”张晓旭说。

张晓旭是山西大同人,2008年开始从事导游工作。10余年的坚持,源于对导游工作和对家乡的热爱。

她说:“导游是游客在陌生城市的第一个朋友,导游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对山西的印象。”每次拿到团队接待计划书,她都会在心里把所有事情过一遍,做到心中有数。比如与酒店沟通,了解餐标、房间有无窗户、有无Wifi、密码是多少等等,细节一样不落。行程中,不管走到哪里,她都坚持为客人做认真细致的讲解。

“导游的生命力就在于讲解,不讲解就不是导游,而是导航了。”她笑着说。

张晓旭自认为是一个不太会讲笑话也不太会唱歌的人,“我一直努力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所以学了打快板儿,说山西的莲花落、大同的数来宝,从各个方面弥补不足。”

在服务细节上,她更是一丝不苟。每次带团,用餐前她总是第一个到餐厅,了解餐食内容并发到群里让大家知晓。吃饭时,她会把餐盘一一递到客人手里,组织大家有序用餐。团队用正餐期间,她要站起来3次进行巡餐,询问客人对菜品的意见,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晚上分完房卡后,她会挨个去客人房间,帮客人打开空调、电视,连上Wifi,看看有没有热水,确认分给客人的房间没有任何问题,她才放心。餐厅用餐人多、服务员又忙不过来时,她就充当服务员,为游客端菜、添水等。“从来没有觉得这些活儿不是自己该干的,在不同的场所就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没有服务员,团队又需要你时,作为导游,你就应该这样做。”她说。

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与付出,张晓旭不仅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还在带团过程中结识了天南地北的游客朋友。

有一年5·19中国旅游日当天,她带团在五台山景区游览。由于当天实行免票政策,到景区的道路严重拥堵。路上,她给景区、交通、交警等多个部门打电话询问路况,得到的回复都是交通不能一下子恢复。怎么办?此时,其他大巴车的导游大多站在车下抽烟、聊天。看到车上游客焦急的神情,她征询大家的意见:一是继续在车上等,二是步行游览整个景区。没想到,车上20多名游客,包括一些老人和孩子,都表示要跟她步行游览。那天,他们花了近5个小时,用双脚丈量了庞大的五台山庙宇群。虽然很累,但正是因为这样一次不同的经历,此次山西之行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客人和她成了好朋友,至今都有联系。

在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上,张晓旭实地带团环节的出色表现得到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正是源于工作中的日积月累。张晓旭说,“面对突发事件一定要冷静,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同时安抚游客。要始终把游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方设法地将游客的损失降到最低。当导游虽然累,但我乐在其中。”

近年来,张晓旭带的团中不乏广东、福建等沿海较发达城市的客人。他们走过很多地方,但当问到为什么现在才来山西时,客人总是说,“印象中山西空气不太好”。但当真正到山西旅游后才发现,这里的空气、自然环境那么好,景区景点、历史文化更是非常有特色。“

客人认知的转变,让我意识到,应该让更多人认识真正的山西。”从那以后,宣传山西成为张晓旭工作的一部分。每次带团她都拿两个手机,在每个景点、标志性建筑前,为游客们拍照。晚上回到酒店后,把照片、景点介绍发到微信群里,鼓励大家发朋友圈,与家人、朋友分享。作为一名山西导游员,她希望尽己所能宣传山西的美景,为山西的文化旅游做最接地气的宣传,为山西的文化旅游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导游员的工作是一年四季在路上。张晓旭说,10年来,家人们给了她最大的支持,也是她做好工作的最大动力。“就拿此次参赛来说,从赛前准备到比赛结束,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为了让她能静下心来学习,父母将她两岁的孩子接走照看,婆婆也搬到姥姥家去住。其实我最想感谢的,应该是我的家人,是他们给了我最大的支持。还有我的孩子,虽然他只有两岁,但在视频通话时,他从没哭闹过。”张晓旭动情地说。(王文华)



江苏郭程

月色阑珊,在扬州一个古色古香的厅堂里,一位身着中式服装的男士微笑着迎面走来,他就是刚刚在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上把家乡之美娓娓道给人们听的郭程。

锲而不舍赛两届

眼前这位“金牌导游”,专业却是植物学。20岁的时候,长辈阿姨到家中做客,聊起了出门旅行时遇到的那位导游,让郭程对这个职业入耳入心。毕业后,做了几年专业对口的绿化工程工作之后,郭程觉得志趣不在此,便考取了导游证。从兼职导游起步,到成为扬州市导游协会理事,一干也有近十年。按他的话说,就是“成功地再就业了。”

十年磨一剑,但其实郭程已经磨了两剑。“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导游大赛是导游员实现梦想的舞台,我前年就参加过,只是没能走到最后,有点不甘心,总结经验教训,2019年再战。当年我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今年我又来了。”郭程说,两年前的自己确实不够沉着和放松,这两年他刻意增加了带团天数和次数,对行业认知、对游客的认知、对市场需求的认知,比过去更加成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除了不紧张之外,郭程认为,“博览群书”“文旅融合”是自己获奖的秘诀。郭程家里有大小不等3个书房,珍藏了逾2.6万册书。不过郭程说,他的读书方式是跳跃式的,因为常常对某本书中某个章节有些疑问,就直接去查其他书,“一定要弄明白才睡得着”。郭程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曲艺,“书和扬州评话,是我这辈子都无法割舍的东西,就和做导游一样,这些都是我的兴趣所在,而不仅仅是谋生手段。”

既要接地气,也要够文气

作为一名地接导游,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扬州这座城市介绍给每一位游客。“在我从事这个职业之前,我从未想过外地人、外国人对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怀有这么大的热情。很多时候,他们的这种热情也感染着我,成为我解答疑问,不断更新知识、创新讲解的动力。”郭程说,最初的导游词是一个通用版本,随着带团频率的增多,慢慢地,他发现每一个团、每个小组乃至每名游客,他们的兴趣点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导游在实践中摸索,提前了解游客资料,了解他们的学历、工作背景,因团而异调整讲解方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便有了属于自己的“讲解知识库”。

“带团过程中看似脱口而出的话,其实都是从知识库中提取的知识点。”郭程表示,好的导游讲解既要接得了地气,也要够得上文气。大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你生动地讲出来就是最好的。“就拿扬州来说,关于它的介绍一定是围绕这座城市本身的魅力展开的,一方面,可以用上诗词歌赋楹联;另一方面,内容一定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郭程的讲解讲究语言的节奏和故事的代入感。讲一个故事不难,如何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真实,讲成游客愿意听、并能记住这座城市的故事,却不容易。比如同样是园林,非专业人士很难搞清楚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的区别,但这正是郭程花了大力气研究的课题。“苏州园林很多是‘退休’官员所造,而扬州园林多为盐商所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追求造就了不同的园林艺术,再结合扬州八怪等等历史故事,讲给游客听,让他们各取所需。我还会把扬州评话中一些口技技巧运用到淮扬美食的讲解当中,比如吃汤包吮吸汤汁的感觉,就会用拟声词把它更形象地表现出来。”郭程笑着说,很多游客就是冲着这一声去品尝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句古语在郭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曾经非常困惑,讲淮扬美食过去只有看书,自己都找不到感觉。草草了事,游客听着也索然无味。后来我决定学习烹饪。”郭程说,他曾跟着淮扬菜名师蹲班,“扬州狮子头里的肉,师傅是要先切一刀放旁边的,意在用刀的阻力试试这块肉是老猪肉还是嫩猪肉;而烧猪头的时候,猪头皮朝下、肉朝上皮粘在锅底怎么办?窍门是拿卵石垫在下面,既不粘锅还可以保证受热均匀。”如今,讲解三头宴,这些亲身体验让郭程的讲解绘声绘色。

采访郭程,他给人的感觉非常惬意自在,从未叫苦不迭。他说:“任何一个行业都很辛苦。作为导游,可能一年365天有300天在外面奔波,家庭怎么办?感觉生活因此没有了。但工作真的不能把它当成任务去做,换种思维,试着把它看作一种乐趣。导游最吸引我的就是每天会遇到不同的人,交到很多朋友,在他们身上我能学到许多东西。”郭程回忆说,他曾经接待过一个上海团,团员大多是做肉制品的。从他们身上,“我了解到原来猪身上的肉分很多种类,下次带团再讲扬州炒饭的时候,这个知识点就能够丰富我的讲解。”还有一次,郭程接待的游客大多来自新疆油田,“从他们身上,我懂得了石油煤层气的划分,知道了什么样的碳比例会形成什么样的东西,后来遇到另一批从事水利工作的客人,我就把石油的知识讲出来,结合水利聊了聊。”

“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东西,我学到了再运用于讲解,对于游客来说都是新鲜的。结合专业寻找不同的兴趣点,最终都是为了把我知道的关于这座城市的所有美好呈现给别人,这也是一名导游最有意义的使命。倘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确幸的话,这就是我的幸福。”郭程说。(雷琛烨)



北京曹震

11年的导游情怀,3个月的精心准备,17天的宁夏比赛之旅,六大环节的比拼,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让曹震收获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

与高手过招

这是曹震第一次参加全国导游大赛,全新的赛制、各地的优秀选手,让他感到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是因为有团队的强大支持、有辅导老师的倾力帮助,所以,在经历了若干次的大练小练之后,曹震越战越勇。

在准备五进三的讲解词时,曹震感觉,这已经不是比赛了,而是在抒发自己对11年导游生涯的情感,也是对自己人生中重要的11年进行总结。所以,他很快就把演讲词记住了。参赛前一天,领队陪着曹震练到凌晨3点多,精确到一句一字,帮助他完美地呈现在总决赛的舞台上。

按照赛制,进入10强的选手抽签后,要马不停蹄地奔赴各自带团的城市。曹震抽到的是银川B线。而这是他第一次到宁夏,B线对他来讲完全是陌生的。第二天有3小时的踩线时间,其中有一个景点是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很多影片在这里选景拍摄,包括知名度很高的《红高粱》。当晚回到酒店,曹震又温习了一遍电影,觉得里面的那首歌“喝了咱的酒……”特别有韵味。虽然不太擅长唱歌,但曹震还是花了一个多小时把这首歌学会了。后来在实际带团中,这首歌给曹震加分不少。“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在困难面前逼自己一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说。

曹震说,63位参赛选手都很优秀,对导游职业无比热爱。“选手里有怀孕8个月的准妈妈,有为比赛准备了10年的前辈,也有22岁就冲进前10的年轻人。”他一次次被他们的演讲和事迹打动,感到一种无形的正能量萦绕在身边。

用心用情服务

“胜任导游工作,靠日常的积累,也靠用心的感悟,更要靠发自内心的热爱。”曹震说。

工作第一年带团,他就遇到这样一件事。团里有一家三口,女儿30多岁,父母70多岁,父亲的气色不是很好,但依然很开心。几天下来,女儿对父母关怀体贴,仿佛是在照顾小孩。曹震和女儿聊天得知,她从小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父母省吃俭用供她上学,吃了一辈子的苦,哪里也没去过。现在自己工作了,虽说不上富裕,但每月也有几千元收入,就想带着他们出来走一走。父亲刚做完一个大手术,身体情况不是很好,所以更应该好好照顾他们。说着说着,女儿红了眼圈。

这件事对曹震的触动很大。他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也想到了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从那时开始,带团时他会格外用心关照团里的老人。“希望他们在旅途中能开开心心,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时时回忆起这次美好的旅途,为他们的人生增加丰富多彩的一笔,我就很开心啦。”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导游工作全凭一张巧嘴。但曹震认为,做好导游工作靠的是用心用情服务,将心比心付出。实践中,他摸索出许多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带亲子团,他会用记笔记的形式引导小朋友认真听讲解。

此外,带团过程中,他还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文明旅游”的承诺。他相信游客都是很有素质的,只是需要多一些信任和提醒,而不是说教。很多游客在旅游大巴车上有换座位的习惯,处理不好,容易造成不愉快。曹震总结了一个小技巧:每次出团第一次快下车的时候,他都会很神秘地告诉游客:“请大家记住您现在的座位,从此时此刻起到我们整个团队游览结束,您现在的位子都不动啦。因为您坐在哪里都能看到我,坐在哪里都会听到我,而且说明您和这个座位很有缘分。”客人觉得很有意思也很认同,也就不再随意更换座位了。

学无止境

通常情况下,一次出游只有几天时间,如何在短短几天里让游客充分感受旅游目的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风情,是摆在所在导游面前的一个课题。在主要做北京地接导游的那些年里,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曹震利用闲暇时间,走遍了北京每一个景点,参加了几乎所有跟导游业务相关的培训课程。

曹震家里有个大书柜,里面全是跟旅游相关的书籍,有北京本地的,也有世界各地风土民情的介绍。“导游必须是博学家,要有学无止境的精神才能带好团,才能不被游客问倒。导游要积极向上,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要时刻不忘给自己充电。”他这样说,也坚持这样做。

为了更好地提升北京导游的整体素质,在北京导游协会的倡导下,2016年,曹震成立了导游工作室,帮助更多有志于从事导游工作的年轻人快速成长。工作室成立后,陆续组织了100多场公益讲座和培训,不断总结优秀导游的成功经验,探索优秀导游成长的规律,发挥了骨干导游的引领示范和传帮带作用。

多年脚踏实地的付出,让曹震收获了无数荣誉:2016年荣获北京“领队之星”,2017年入选原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2018年荣获第八届北京导游大赛金奖和“北京旅游行业榜样”称号……2018年,曹震积极参加“文明旅游”宣传活动,以导游代表的身份宣讲“文明旅游”和“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又以国家金牌导游员的身份带领北京榜样游故宫并讲解。2019年,他还参与了北京世园会讲解词编写项目。

“要像制作艺术品一样去带领每个团队,带给客人从未有过的旅游体验。”曹震说。(冯颖)


文化和旅游部 导游之家 旅游监管服务平台 全国旅行社管理系统 湖北旅游委 宜昌市旅游委 宜昌市政府 
关于我们
宜昌市导游协会成立于2016年4月,是经宜昌市民政局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批准。宜昌市内从事导游行业的导游员自愿组成的全市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了解详情 >>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西陵一路19号亚洲广场A座2604室
电话:0717-6852870
Email:service@yctga.org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